巢湖,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湖泊,其生态环境的变迁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巢湖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这背后蕴藏着一系列科学治理、制度创新和生态修复的举措。本文将深入剖析巢湖水质改善的秘密,揭示其背后的努力与成果。
一、巢湖水质现状
根据提供的资料,近年来巢湖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从2018年的类水质提升至2024年的类水质,总磷、总氮、氨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2.3%、13.7%、46.4%。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巢湖的水质改善成效显著。
二、水质改善的主要措施
1. 治理策略
巢湖的水质改善离不开“四源同治”策略,即点源、线源、面源、内源的综合治理。具体措施包括:
- 点源污染治理:针对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等点源污染,合肥市实施了城市污水提质增效工程,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
- 线源污染治理:重点河流治理攻坚,如派河、十五里河、南淝河等,通过整改管网雨污混接点、关停整改排放污水的企业等措施,有效降低了线源污染。
- 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大数据管控,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 内源污染治理:控磷行动遏制内源污染,通过生态修复,如十八联圩湿地修复,改善水质。
2. 生态修复
巢湖的生态修复是水质改善的关键。十八联圩湿地三期项目运用分级处理、栖息地构建等前沿技术,将养殖塘改造成近自然湿地,吸引了东方白鹳等358种鸟类栖息,植物种类激增至657种。
3. 科技支撑
省环科院为巢湖全湖水质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通过编制各入湖河流的水体达标方案,深入调查流域污染源状况,系统分析影响水质达标和改善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整治任务和措施。
三、成效与展望
巢湖水质改善的成效显著,不仅提升了湖泊的生态环境,也为长江大保护作出了贡献。未来,巢湖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推动巢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四、总结
巢湖水质改善的秘密在于科学治理、制度创新和生态修复。通过“四源同治”策略、生态修复和科技支撑,巢湖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一过程为其他湖泊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