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中俄边境,是我国重要的林业资源区。这里曾是一片荒芜的矿山废弃地,如今却变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森林。虎林市的森林恢复历程,堪称生态恢复的奇迹。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揭秘这一生态恢复奇迹背后的故事。
一、历史背景:从矿山废弃到生态修复
20世纪80年代,虎林市开始大规模开发矿山资源,但过度采矿导致大量的矿山废弃地。这些废弃地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虎林市开始了漫长的生态修复之路。
二、政策推动:绿色发展战略
近年来,虎林市全面践行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理念,将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设内容。市政府严格控新治旧,高位推动、协调配合,突出实效,使生态修复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1. 林长制作用
虎林市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成立复绿专班,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通过“先治再绿,边治边绿”的原则,使生态治理与园艺设计相结合,实现了生态恢复与景观提升的双重目标。
2. 企地联合抓治理
虎林市创新推出企地联合抓治理模式,组织域内供热企业将生物质颗粒燃烧后的废渣回填至废弃矿坑,既解决矿山修复问题,又解决热力企业废渣处理问题。这种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技术创新:植被恢复模式
虎林市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多种植被恢复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区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区通过封禁措施,使植被自然恢复,植被盖度、生物量、高度、密度等指标均有明显提高。植物均匀度、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植物群落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2. 灌木固沙(沙棘林)造林植被恢复区
灌木固沙(沙棘林)造林植被恢复区在沙化地区推广,沙棘林长势良好,成活率达到73%,郁闭度为63%,物种多样性表现丰富,植被密度增大,改善了小气候。
3. 乔木栽植(华北落叶松林)造林植被恢复区
乔木栽植(华北落叶松林)造林植被恢复区在适宜地区推广,落叶松林盖度、生物量达到19768kg/hm²,成活率83%,群落结构变得复杂,有效地改善了恢复地内的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
四、生态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虎林市森林恢复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以下是一些具体案例:
1. 旅游发展
虎林市利用生态恢复成果,打造了多个生态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例如,永丰和火石山两座超大规模花海的建设,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
2. 林下经济
虎林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如七虎林林场观光林业、刺五加栽植、刺五加茶厂、山野菜加工厂等。同时,大力发展溜达鸡、跑山猪、鸵鸟及大鹅养殖,形成了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发展新格局。
3. 碳汇效应
虎林市森林恢复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变化。据统计,虎林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1.82%,近三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保持95%以上。
五、结论
虎林市的森林恢复历程充分展示了生态恢复的巨大潜力和价值。通过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多方合作,虎林市从荒芜的矿山废弃地成功转型为生态宜居的城市。这一生态恢复奇迹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