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建瓯,这座位于福建省北部的古老城市,拥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八闽首府”。近年来,建瓯市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城市蜕变成为一个绿色家园。本文将深入解析建瓯的生态变迁,揭示其绿色家园的蜕变之旅。
生态建设的背景
自然资源优势
建瓯市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市土地总面积630.21万亩,林业用地526.96万亩,林木总蓄积量293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6%。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建瓯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态建设理念
建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建瓯山·水·城自然生态特征,着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强化森林景观配置,整合森林生态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森林城市。
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
高位推动,科学规划
2016年12月,建瓯市人民政府向福建省绿化委员会、福建省林业厅申请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同年12月获得批准,自此,建瓯市全民创建森林城市工作拉开序幕。市政府成立了创建省级森林城市领导小组,由市长周安有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林业局,并安排专人负责创森工作。
森林景观配置
建瓯市着力推进森林景观配置,强化城市绿化,打造了多个城市公园和绿地。例如,练夫人主题公园、蟹龙岗风景名胜区等,这些公园和绿地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生态资源整合
建瓯市整合森林生态资源,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例如,迪口镇将乡村旅游和精致农业作为突破口,延伸出了生态的“绿”、村落的“古”两条旅游线路,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建设的成果
森林覆盖率提高
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瓯市的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据统计,全市现有树种260种,约占全省的1/4,维管束植物133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陆生脊椎动物198种,其中,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鸳鸯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2种。
生态效益显著
建瓯市的生态建设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全市现有竹林面积163.5万亩,年生产竹材5321万根,鲜笋36.2万吨。丰富的竹资源为建瓯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市民幸福感提升
建瓯市的生态建设让市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市民们在享受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共同守护建瓯的绿水青山。
总结
建瓯市的生态变迁之路,充分展示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瓯市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将建瓯打造成为一个更加美丽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