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川渝两地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区域,其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川渝两地检察机关携手共建生态修复基地,通过增殖放流、联合巡江等多种措施,共同守护嘉陵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本文将揭秘川渝渔业生态修复基地的运作模式,探讨如何恢复水清鱼跃的绿色家园。
基地建设与功能
1. 基地建设
川渝两地检察机关共同牵头的生态修复司法保护示范基地位于嘉陵江武胜段,集渔业生态修复保护、警示教育和普法宣传等功能为一体。该基地按照“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检察模式开展工作。
2. 基地功能
- 渔业生态修复保护:通过增殖放流等方式,恢复水生生物种群,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
- 警示教育:组织违法行为人现身说法,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 普法宣传:开展普法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市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运作模式
1. 增殖放流
基地通过投放鱼苗,如花鲢、鳙鱼等,恢复水生生物种群,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例如,5月20日,基地共投放鱼苗156万尾,用以修复嘉陵江水生生物种群。
2. 联合巡江
川渝两地检察机关联合开展巡江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电鱼等违法行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3. 生态损害赔偿
对于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行为人,要求其进行替代性修复,如缴纳生态赔偿修复专项资金,用于增殖放流等活动。
成效与展望
1. 成效
通过基地的建设和运作,嘉陵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清鱼跃的景象逐渐恢复。
2. 展望
未来,川渝两地将继续加强合作,深化生态检察模式,推动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复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结语
川渝渔业生态修复基地的运作模式为我国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增殖放流、联合巡江等措施,川渝两地共同守护嘉陵江流域的绿色家园,让水清鱼跃的景象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