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对于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的角度,探讨我国农村绿色守护的策略与成效。
一、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1.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和第一道关口。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农产品产地环境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有助于了解农业面源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有助于了解耕地资源保护利用状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状
1. 法治建设逐步健全
围绕乡村振兴促进、土壤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制修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工作制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
2.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聚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要素,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3. 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需求的科技攻关取得突破,推出了一批重大先进适用技术和关键主推品种。
4. 工作基础不断夯实
通过开展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土壤环境质量详查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规范。
三、农村污染防治策略
1.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屏障”。
2. 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
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的投入,建立健全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推广绿色种植、生态健康养殖等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4. 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
推广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技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
5. 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可追溯。
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1. 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等工程建设扩面提标,耕地质量平均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
2. 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减量
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处置率分别超过78%、88%、80%。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提高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8%。
五、结语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通过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力度,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将得到持续改善,为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美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