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生态修复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途径,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生态修复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态恢复效果不佳、经济效益低、社会接受度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共生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修复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共生模式的实践案例,揭示其破解生态修复难题的奥秘。
共生模式概述
共生模式,即生态共生模式,是指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实现不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共生。共生模式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旨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共生模式实践案例
案例一:海大一科研团队创新红树林与生态养殖共生模式
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王冼民教授科研团队在湛江市东海岛西南部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养殖塘耦合共存模式试点实验。通过科学设计红树林种植区、养殖区,实现红树林种植与水产养殖相互促进、和谐共生。实验结果表明,共生模式在提高红树林碳汇能力、改善养殖塘水质、增加养殖产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案例二:正和生态基于海岸生态修复与蓝碳的生态工法探索实践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正和生态)在滨海地区开展生态修复与蓝碳的生态工法探索实践。通过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科学选择保护修复模式和措施,提高滨海湿地海洋碳汇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滨海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案例三:变废为宝、和谐共生、AI加持……多地交出生态修复探索实践“答卷”
江苏盐城条子泥湿地作为候鸟国际机场,吸引了数百万只候鸟。为守护候鸟迁飞通道,附近的风电企业采取涂装风机叶片、设置警示色等措施,降低鸟类撞击风机的风险。同时,利用AI技术构建生态环境领域行业大模型,助力生态修复领域智能专家的培养。
共生模式的优势
1. 提高生态恢复效果
共生模式通过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从而提高生态恢复效果。
2. 增加经济效益
共生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提高社会接受度
共生模式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提高社会接受度。
结语
共生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修复理念,在破解生态修复难题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共生模式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