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北缘,是一片被绿色奇迹所笼罩的土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用青春和汗水,将一片荒漠变成了绿水青山,成为了全球生态建设的标杆案例。本文将深入揭秘塞罕坝的绿色密码,探寻其生态宝库背后的奥秘。
一、塞罕坝的绿色奇迹
塞罕坝,原名“赛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原”。这里曾是清朝皇家的狩猎场,见证了皇家狩猎的辉煌与自然的原始风貌。然而,过度开发让这里成为了生态环境退化的象征。自1960年代起,塞罕坝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复原工程,三代造林人,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将黄沙遍地的荒漠变为郁郁葱葱的林海。
二、塞罕坝的绿色密码
1. 实干精神
实干是塞罕坝实现生态逆转的不竭动力。塞罕坝人卧雪凿冰、担水栽苗,一步一个脚印,以超乎寻常的耐力和定力,创造着人间绿色奇迹。
2. 钻研精神
塞罕坝人面对挫折,屡战屡败却愈挫愈勇,沉下心来,找原因、想对策。通过改进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的成功。
3. 人才力量
塞罕坝的成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三代造林人,从全国18个省区市汇聚而来,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塞罕坝的绿色奇迹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4. 科技创新
塞罕坝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造林、育种、防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他们在石质阳坡作业方法上取得了突破,实现了石质山地全部绿化。
5. 和谐共生
塞罕坝人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塞罕坝的生态价值
塞罕坝的绿色奇迹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生态效益,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生态效益
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由11.4%提高到82%,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水源卫士和风沙屏障。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
2. 经济效益
塞罕坝每年接待游客都在50万人次以上,年门票收入达4000多万元,年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3. 社会效益
塞罕坝的成功经验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激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热情。
四、结语
塞罕坝的绿色奇迹,是实干精神、钻研精神、人才力量、科技创新和和谐共生的集中体现。它为全球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共同期待,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在未来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