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引擎,其生态环境治理尤为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成渝双城经济圈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协同路径,揭示其背后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治理背景
成渝双城经济圈地处长江上游,是连接西南、西北、华中、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开始探索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路径。
双城绿肺协同治理举措
1. 跨界河流联防联治
成渝双城经济圈设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制办公室,携手治理81条跨界河流。通过加强水资源保护、污染源治理、水环境监测等环节,长江干流川渝段国控断面年均水质稳定达到II类。
2. 生态系统协同保护
川渝两地建立了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长江、嘉陵江、涪江等六江生态廊道建设。同时,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推进交界水域齐抓共管、联合执法,有效恢复长江流域水生态平衡。
3. 绿色发展协同转型
川渝两地实施双碳联合行动,共建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建成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此外,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共建无废城市,推动绿色低碳协同转型。
双城绿肺协同治理成效
1.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通过双城绿肺协同治理,成渝地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例如,长江干流重庆段监测的鱼类较禁捕以前增加一倍以上,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2. 生态补偿机制完善
川渝两地建立了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两地共落实了6亿多元资金,携手实施57个项目,新建污水处理厂、湿地公园等。
3. 绿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川渝两地通过绿色发展协同转型,推动氢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目前,成渝氢走廊已有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上路运营,共建成加氢站29座。
总结
成渝双城经济圈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协同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两地将继续加强合作,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