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县,一个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山区县,近年来以其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在这片绿水青山之间,周宁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道路。本文将深入探讨周宁生态文明建设的背后故事。
一、绿色理念的根植
周宁的生态文明建设,源于其对“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深刻理解。这一理念贯穿于周宁的生态建设全过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
1. 植树造林的先行者
1983年,黄振芳老人贷款8万元,带领全家上山开荒、植树,创办家庭林场。短短三年,黄振芳一家植树造林1207亩,为闽东绿化植树带了好头。在他的带动下,后洋村掀起造林热,从一家植到家家植,短短几年,林地面积扩至7307亩。
2. 党中央的关怀与指导
1988年至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先后三次到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创见性地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为周宁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
周宁县在生态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
周宁县近年来始终坚持造林与育林同步,绿化与美化并行,森林覆盖率从42.8%提高到72.96%。全县林地面积增加了42.54万亩,成为福建省森林县城和园林县城。
2.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周宁县全年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100%,空气质量指数连续三年全市第一,五年来稳居全省前五。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成为全国知名的“天然氧吧”。
3. 绿盈乡村建设
周宁县已建成绿盈乡村107个,占比达76%。其中,初级版81个、中级版23个、高级版3个。这些绿盈乡村成为周宁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
三、生态经济的融合发展
周宁县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 林下经济
依托广阔的林下空间,周宁县发展林下经济,如金线莲、草珊瑚等药材生机盎然。这些林下经济产品成为周宁的特色产业。
2. 生态旅游
周宁县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鲤鱼溪的四季花海、仙风山的雾凇美景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周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 生态优先发展理念
周宁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为全国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
2. 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
周宁县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 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周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通过开展绿色积分、环保实践等活动,激发了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总之,周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今后的发展中,周宁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绘就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