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丘陵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矿区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滁州市积极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实现了矿区绿色重生,成为全国矿区生态修复的典范。本文将揭秘滁州矿区生态修复的奇迹之路。
一、政策引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滁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2017年,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矿山生态修复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项目回头看”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对全省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改。滁州市以此为契机,制定了《滁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为矿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
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矿区生态修复工作,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组长的督导小组,分批开展督导工作。各市、县(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时向当地党政委、政府报告工作部署与要求,确保回头看”工作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同时,滁州市市区两级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多次到现场指挥工程建设,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施工单位,研究优化整改方案。
三、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
滁州市针对不同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以下为几个典型案例:
1. 白米山区域矿山生态修复
2019年11月,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布典型案例,指出滁州市、南谯区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白米山白果洼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针对这一问题,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问题整改。市区两级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及时调整施工单位、完善治理方案,强化监管,南谯区区委、区政府积极支持,有力推进项目整治。目前,白果洼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整改工作全面完成,白米山区域矿山生态修复问题整改成效显著。
2. 全椒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全椒县在“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26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达185.39公顷。通过科学实施地形重塑、植被重建等工程,峨嵋轮窑厂、荒草圩轮窑厂、小杨石凹区域等废弃矿山重现生态功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创新机制,保障生态修复效果
滁州市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保障生态修复效果。以下为几个创新举措:
1. 林长制改革
滁州市实施林长制改革,发挥林长作用,夯实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基础。通过完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高素质林业执法队伍,重拳整治破坏林业资源违法行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林草种质资源和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2. 湿地保护与修复
滁州市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发展,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不断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8.5%,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成效显著,矿区绿色重生
通过一系列举措,滁州市矿区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完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塑成,美丽宜居、安全健康、绿色低碳的美丽滁州”基本实现。
滁州市矿区生态修复的奇迹之路,为全国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滁州市将继续坚定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