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背景与战略意义
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2016年,贵州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这一战略定位不仅是对贵州生态环境保护的肯定,更是对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期许。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生态脆弱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双重挑战,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后发优势,这为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提供了独特条件。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生态文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这一战略定位体现了贵州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二、贵州生态文明特色解码
1. 贵州自然生态禀赋与特色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51%,拥有梵净山、雷公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黄果树瀑布、荔波樟江等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拥有维管束植物8500多种,脊椎动物1000多种。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2.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路径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独特路径。这一路径的核心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即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具体表现在:
一是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贵州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贵州创新性地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通过生态补偿、生态产业等方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双赢。
二是坚持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相结合。贵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形成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的格局。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机制。
3. 贵州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特色
贵州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一是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提供了基础。二是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了赤水河、乌江等重点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标准和程序。四是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这些制度创新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4.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特色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生态支撑和环境容量;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具体表现在:
一是生态旅游蓬勃发展。贵州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了黄果树、荔波、梵净山等一批生态旅游品牌,旅游收入从2012年的186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万亿元。
二是绿色农业快速崛起。贵州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造了贵州茶叶、贵州中药材、贵州水果等一批绿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从2012年的150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000亿元。
三是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贵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大数据、大健康、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形成了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发展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
三、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创新与突破
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新
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完成了全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提供了基础。二是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了领导干部的生态环保责任。三是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引导地方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2. 生态补偿机制创新
贵州在生态补偿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是建立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由下游受益地区向上游保护地区提供生态补偿,实现了流域生态保护的成本共担、效益共享。二是建立了乌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新模式。三是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给予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其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四是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公益林给予生态效益补偿,调动了林农保护森林的积极性。
以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例,2018年,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签订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建立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协议,下游地区按照每年2亿元的标准向上游地区提供生态补偿,用于支持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这一机制的实施,有效调动了上下游地区共同保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赤水河水质从2018年的Ⅲ类提升到2022年的Ⅱ类。
3. 环境治理体系创新
贵州在环境治理体系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建立了”河长制”、”林长制”等环境治理责任制度,明确了各级河长、林长的职责,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河湖、森林管护网络。二是建立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污染治理,提高了环境治理效率。三是建立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开环境质量信息,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四是建立了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行为进行信用评价,形成了环境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
以”河长制”为例,贵州全面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全省2.3万余条河流、湖泊、水库都有了河长负责。河长制实施以来,贵州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比例从2017年的85.3%提升到2022年的96.5%,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
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
贵州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是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对生态产品的价值进行科学核算,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基础。二是建立了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探索了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交易。三是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是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激励机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显著的地区和个人给予奖励。
以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例,贵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工作,建立了包括供给服务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在内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根据核算结果,2022年贵州生态产品价值达到1.2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40%。这一核算结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科学依据。
5. 绿色金融创新
贵州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建立了绿色金融体系,出台了《贵州省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绿色金融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二是创新了绿色金融产品,推出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三是建立了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对绿色金融业务给予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四是建立了绿色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加强绿色金融风险管理,防范绿色金融风险。
以绿色信贷为例,贵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截至2022年底,全省绿色信贷余额达到3000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5倍。绿色信贷重点支持了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6.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创新
贵州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是出台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这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性法规,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二是建立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和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维护生态环境公共利益。三是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提供了法律依据。四是建立了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了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协作,提高了生态环境执法效能。
以《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为例,该条例于2014年出台,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性法规。条例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定了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条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开展。
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贵州模式与全国意义
1. 贵州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贵州模式是指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贵州探索形成的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和制度安排。其核心内涵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即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贵州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生态优先。贵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确保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是绿色发展。贵州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形成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三是系统治理。贵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四是制度创新。贵州坚持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题,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五是共建共享。贵州坚持共建共享,鼓励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 生态优先的产业发展路径
贵州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的产业发展路径。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如大数据、大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这些产业对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二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如能源、化工、建材等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四是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以大数据产业为例,贵州依托气候凉爽、电力充足等优势,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建成了贵阳·贵安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吸引了苹果、华为、腾讯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发展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20万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还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绿色发展。
3. 绿色发展的城乡统筹模式
贵州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城乡统筹模式。一是推进城乡绿色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乡绿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三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推进城乡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农村生态保护。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贵州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9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还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4. 贵州模式的示范效应与全国意义
贵州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全国意义。一是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贵州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形成的一系列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二是为生态脆弱地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贵州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全国类似地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三是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贵州模式的成功实践,展示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决心和成效,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例,贵州探索形成的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全国流域生态补偿提供了有益借鉴。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借鉴贵州经验,建立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成功实践,不仅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还促进了流域上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 贵州模式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
贵州模式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贡献。一是为全球生态脆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贵州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全球类似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二是为全球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贵州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技术成果,为全球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三是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贵州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以石漠化治理为例,贵州是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石漠化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左右。贵州探索形成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的模式,通过石漠化治理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截至2022年底,贵州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2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比2005年减少了30%。贵州石漠化治理的经验,为全球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贵州实践
1.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与框架
贵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贵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框架包括:
一是统筹规划。贵州编制了《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优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了”一带三区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系统保护。贵州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三是整体修复。贵州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四是协同治理。贵州建立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治理机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五是全民参与。贵州鼓励全社会参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2. 贵州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面的实践
贵州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3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8%提高到2022年的61.51%。二是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2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比2005年减少了30%。三是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比2005年减少了25%。四是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建立了湿地保护体系,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
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例,贵州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3000多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000多万亩,退耕还草1000多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不仅增加了森林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还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贵州农民年均增收超过1000元,累计带动2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
3. 贵州在生态空间管控方面的实践
贵州在生态空间管控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6.1%。二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开发建设活动。三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测评估制度,定期监测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环境状况。四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保护行为给予补偿。
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为例,贵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按照”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科学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贵州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包括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区、水土保持区、石漠化防治区等类型。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为贵州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4. 贵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实践
贵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300多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以上。二是实施濒危物种保护工程,对黔金丝猴、黑叶猴、红豆杉等濒危物种实施重点保护。三是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定期监测生物多样性状况。四是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为给予补偿。
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例,梵净山是贵州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拥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濒危物种。贵州建立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禁止采伐、禁止狩猎、生态移民等,有效保护了梵净山的生物多样性。目前,梵净山黔金丝猴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7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1200多只,珙桐分布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00多公顷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公顷。2018年,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第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5. 贵州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实践
贵州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是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对生态产品的价值进行科学核算。二是建立了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探索了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交易。三是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是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激励机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显著的地区和个人给予奖励。
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例,贵州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完成碳排放权交易量超过1000万吨,交易额超过5亿元。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企业减排,还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收益来源,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6.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成效评估
贵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2年,全省地表水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6.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二是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三是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22年,全省绿色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下降了25%。四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2022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2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例,2022年,贵州地表水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6.5%,比201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比2012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比2012年提高了13.51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促进了生态旅游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
六、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1.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这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经验。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贵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这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
三是坚持制度创新、法治保障。贵州坚持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题,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同时,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这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四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机制。这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
五是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贵州鼓励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
2.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尽管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贵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任务依然繁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是生态系统脆弱性仍然较高。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三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仍需完善。尽管贵州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仍需完善,特别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四是生态文明意识仍需提高。尽管贵州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但部分企业和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仍需提高,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尚未形成。
五是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贵州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3.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更加完善。贵州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特别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将取得新突破。
二是绿色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贵州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绿色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三是生态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改善。贵州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改善。
四是生态文明意识将进一步提高。贵州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五是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贵州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特别是在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
4. 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实践表明,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二是必须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贵州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三是必须坚持制度创新、法治保障。贵州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制度创新、法治保障,通过制度创新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四是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贵州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既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五是必须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贵州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鼓励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七、结语: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历史贡献
贵州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在于,它探索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贡献在于,它不仅改善了贵州的生态环境,促进了贵州的绿色发展,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望未来,贵州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